健康週報網頁

癲癇症狀發作及處理一次看

135_癲癇症狀發作及處理一次看

癲癇是僅次於腦血管病變的神經疾病,癲癇發作症狀不一定只會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癲癇前兆有哪些?哪些事物可能誘發癲癇?癲癇正確處理方法一次看懂。

癲癇是什麼?

癲癇(英文 Epilepsy),俗稱「羊癲瘋」,屬於腦部性非傳染疾病。癲癇發作時,患者會抽搐、意識混亂、不自主喊叫、肌肉僵直等,原因是腦細胞異常和過度放電所導致,且症狀會反覆發作。

癲癇不論性別、年齡、種族,任何人都有可能得到。癲癇發作的症狀千變萬化,可簡要二分為「部分發作」及「全身發作」。在大多數情形下,患者每次都會出現相同類型的癲癇症狀。癲癇發作頻率則存在極大區別,從每年發作少於一次,到每天發作數次不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約有70%的患者透過藥物治療或手術,可以有效控制癲癇的發作。有些人則需要終身治療來控制病情,部分兒童患者,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惡化。

癲癇症狀?如何診斷癲癇?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的資料常見症狀包括了:

1.短暫的紊亂
2.失神凝視
3.肌肉僵硬
4.不受控制的手腳抽搐
5.便尿失禁
6.失去意識或知覺
7.心理症狀,如焦慮、恐懼

癲癇患者會有多種類型的癲癇發作,並且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僅僅一次的癲癇發作,並不代表得了癲癇症。癲癇診斷通常需要至少2次無端的發作,而且相隔至少24小時。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張開屏指出,臨床上要做出癲癇的診斷,說容易很容易,說難很難。容易的是,癲癇是一種臨床即可診斷的病症,只有少數情況需藉助儀器來協助診斷;困難的是,許多旁觀者的描述不夠精確,甚至很模糊,使得醫師無從判斷癲癇之有無或發作的類型。

癲癇發作有前兆嗎?

癲癇患者發作前,容易情緒起伏大,需注意發作前兆,包括:

1.大哭大叫
2.發呆
3.頭暈
4.麻木感
5.視聽幻覺
6.聞到異味

癲癇原因為何?

1.先天癲癇原因:
(1)先天性腦部畸形
(2)遺傳
(3)生產時嬰兒腦缺氧
(4)先天代謝障礙

2.後天癲癇原因:
(1)頭部重創
(2)腦部感染
(3)腦部腫瘤
(4)腦部缺氧性中風

而以下6個危險因子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

1.年齡
2.家族病史
3.頭部創傷
4.中風及其它血管疾病
5.失智
6.腦部感染

癲癇發作的誘因:

1.感冒、發燒
2.睡眠不足、情緒差、壓力大
3.喝酒或其他誘發癲癇的藥物。日前也有新聞報導,咖啡因也可能誘發癲癇。
4.突然減藥或停藥
5.荷爾蒙因素,如女性經期
6.其他特殊的誘發因素,如強光刺激、聲音刺激等

兒童癲癇原因有可能是高燒,但因為高燒而產生癲癇發作的兒童,通常並不會患上癲癇症。如果孩子有長時間與發燒相關的癲癇發作、患有其它神經系統的疾病或者有家族癲癇史,可能會增加罹患癲癇的風險。

此外,智力障礙是癲癇兒童最常見的併發症。而且,兒童癲癇的發作常會出現非典型的症狀,需要家長密切注意。

有1/4的癲癇病患是在65歲以後才第一次發病,稱為老年期癲癇,癲癇因此成了中風及失智症以外,老年人最常見的神經疾患。隨著平均壽命提高,老年人罹患癲癇的人數佔比會越來越高,千萬不可忽視。

癲癇發作時會因為肌肉僵硬、無法控制而造成危險,發作後也可能會有各種後續影像甚至後遺症。

癲癇發作處理5重點:

1.勿強行移動病人。
2.在病人的頭或身體下墊衣物或軟墊,避免抽搐時撞傷。
3.清除現場危險物品。
4.讓病人側躺,防止吸入嘔吐物或嗆到氣管。
5.癲癇發作時病人力道很大,絕對不可以扳開病人嘴巴,往裡面塞東西。

癲癇病人遇到下列情形,必需立即就醫:

1.症狀持續超過5分鐘
2.症狀消失後,呼吸或意識仍未恢復
3.第2個癲癇症狀緊接著出現
4.患者發高燒
5.患者是孕婦或糖尿病患者
6.症狀發作時導致自己受傷
7.服用抗癲癇藥物後症狀仍持續

癲癇居家照護該注意什麼?

除了就醫治療,癲癇的日常照顧也很重要,除了能降低發作機會、避免受傷,在發作時也能立刻處理和送醫。

1.必需持續服藥,不可自行停藥或減量。
2.學會抽搐的緊急處理。
3.如有發作前兆,馬上找安全的地方躺下。
4.避免有稜角的傢俱。
5.洗澡宜採淋浴,勿用盆浴。
6.避免開車或騎機車。
7.少喝刺激性飲料,如茶、咖啡、可樂,飲酒勿過量。
8.病人應隨身攜帶癲癇日誌:詳細觀察、記錄情況,包括發作的形態次數、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康健,「癲癇症狀發作6前兆,癲癇處理5步驟,藥物治療一次看」,網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