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週報網頁

如何控制肥胖?

134_如何控制肥胖?

台灣已經正式進入「肥胖國度」,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 45 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有超過 50% 以上都有過重(BMI 在 24~27)、甚至是肥胖(BMI 大於 27)的問題。

國健署說,40~64 歲的人,至少都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其中一項,而其中就有 5 成的人是腰圍超標的,可以說「大肚子是肥胖、各種疾病的前兆」。

國健署在 102~106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 45 歲是一個很大的分水嶺,在 45 歲前,男性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只有 21.8% ,女性更只有 9%;但一過 45 歲,男性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達到 39.7%,增加 1.8 倍,女性則達到 32.7% ,暴增 3.6 倍,增加幅度甚至是男性的 2 倍。

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而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

血壓高、腰圍過粗、飯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5個指標有符合3項以上者就是代謝症候群。

「女性可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群!」醫師說,因為荷爾蒙會影響脂肪的分佈堆積,所以在女性進入更年期之後,失去女性荷爾蒙保護,囤積腹部脂肪的速率比男性快很多,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

而為什麼代謝症候群是「量腰圍」不是「量臀圍」,醫師說,這是因為腰部主要是「內臟脂肪」,跟臀部、四肢常見的「皮下脂肪」是不一樣的,內臟脂肪對身體的危害更高。

脂肪的分類

1.內臟脂肪:

多半堆積在腹部的器官周圍,負責固定器官的位置,同時維持正常的器官功能,肝臟最多,但腸繫膜、腹膜、胰臟都可能會堆積。
一旦超過一定的指標,就會形成「脂肪肝」、「脂肪胰」,同時腰圍也會變大。
會分泌「脂肪細胞激素」,導致胰島素阻抗、身體器官發炎。

2.皮下脂肪:

多半堆積在四肢、臀部,負責囤積熱量,供應身體需要。
如果皮下組織沒有地方繼續堆積脂肪,就會堆積到內臟脂肪去。

「脂肪細胞激素」分泌較少,比較不會造成身體發炎,但時間久了一樣會造成損害。

所以比起「大屁股」,「大肚子」是更需要注意的警訊,而且每個人的標準都一致。醫師說,以前在看脂肪的時候,因為每個人比例不同,也用過「腰臀比」來判斷健康標準;但後來發現,臀部的脂肪是皮下脂肪,風險跟內臟脂肪不能比,才把內臟脂肪獨立出來用「腰圍」做判斷。

而到底正確的腰圍是什麼?男性要小於 90 公分,女性要小於 80 公分;尤其是在傳染病流行期間,肥胖的人免疫力更差,更容易得到疾病。

正確量腰圍法:吐氣、讓肚子放鬆後,在肋骨下緣跟腸骨上緣(橫膈膜跟髖骨的位置)取中線,就是腰圍的位置。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皮下脂肪是儲存熱量,比較難消除,但內臟脂肪是不健康脂肪,只要改變飲食、增加運動習慣就能消除,所以醫師也建議可以用以下 3 招來幫助消除脂肪:

1.固定量腰:建議 40 歲後每個月都量一次腰圍,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

2.少吃澱粉:

醫師建議,主食類中,建議 1/3 的份量要是全穀雜糧,如果已經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建議提高到 1/2 以上。
而台灣 99.8% 的 19~64 歲成人,每日乳品攝取不足1.5杯,91% 的人堅果種子不足 1 份,建議多補充牛奶、堅果類食物。
而台灣 86% 的 19~64 歲成人蔬菜攝取量不足 3 份,建議每餐要吃到 3 小碗的青菜份量。

3.阻抗運動:以阻抗型運動搭配優質蛋白質來進行「轉肌」,因提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Heho健康,「台灣進入「肥胖時代」!國健署統計:45歲以上有一半過重或肥胖」,網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12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