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週報網頁

手抖、動作慢非正常老化,一窺巴金森病徵兆

08_手抖、動作慢非正常老化,一窺巴金森病徵兆

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包括金曲歌后詹雅雯、女星方岑、抗議天王柯賜海等名人,都飽受巴金森病所苦。巴金森病的成因複雜,但已有研究指出,遺傳與環境因素皆可能相關。若是遺傳基因造成,通常發病年齡較輕;而環境因素包括長期接觸農藥、殺蟲劑或重金屬,以及頭部外傷、感染等,皆可能是危險因子。

巴金森病患者受到腦內黑質細胞退化、死亡影響,使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製造減少,導致出現「動作障礙」,如肢體震顫、肌肉僵直、行動遲緩及喪失平衡感。

由於發病前都沒有特別的徵兆,初期症狀出現時,黑質細胞可能已流失大半。加上症狀特異性不高,如顫抖、駝背、步態不穩等,皆容易被誤認為正常老化而錯失及早治療時間。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若能早期發現,用藥配合調整生活作息、勤作運動復健等,就有助於控制病情,並延緩病程。

比動作症狀更早出現!憂鬱焦慮提高警覺

大部分人提到巴金森病,較常著墨在動作障礙的症狀上,然而,憂鬱、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有時會在更早期,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病患就有憂鬱情形。

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以及睡眠障礙、喪失嗅覺、嚴重便祕等等,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早期警訊,隨著病程愈到晚期,部分病患出現失智、幻覺等精神症狀,導致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照護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長期照顧。

與疾病和平共存!病友就近就醫效率高

巴金森病為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神經疾病,患者須長期與疾病共存。由於巴金森病是退化性疾病,期間需要來回往返醫院,與醫師配合治療及保持密切聯繫。因此若能於在地醫療院所看診就近照顧,就可以避免舟車勞頓及省下多餘的金錢、時間。

建立對於巴金森病的正確觀念,才有助於及早發現。無論是一般人還是確診病友,日常生活中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並培養運動習慣,都有助於提升體內多巴胺濃度。遵循醫囑配合藥物治療,病情都能獲得良好控制,症狀及生活品質幾乎都可大幅改善。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早安健康,「高齡失能原因之一!手抖、動作慢非正常老化,留意巴金森病徵兆」,網站: https://www.edh.tw/article/3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