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高血壓的新標準嗎?
台灣高血壓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在2022年5月,將高血壓的標準從140/90mmHg下修至130/80mmHg,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預估可降低約26%至3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運動是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也應由以往的「運動333」增加到「運動533」,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達每分鐘130下。
家醫科診所侯盈仲醫師指出,根據2015年以前衛福部的高血壓防治資料,高血壓可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
高血壓前期(收縮壓介於120~139mmHg,舒張壓80~90mmHg)
第1期高血壓(收縮壓介於140~159mmHg,舒張壓90~99mmHg)
第2期高血壓(收縮壓介於160~179mmHg,舒張壓100~109mmHg)
第3期高血壓(收縮壓高於180mmHg,舒張壓高於110mmHg)
然而因為醫學技術發達,近年來高血壓的定義陸續調整修正,隨著民眾的平均壽命增長,疾病的防治方向從疾病發生後的「治療」趨向「預防」疾病的發生。
依據2022年臺灣高血壓學會建議使用居家血壓而非診間血壓做為高血壓的診斷和分級,只需定義血壓有沒有超過正常值130/80 mmHg(過去為超過140/90mmHg),因為只要血壓長期超過130/80mmHg以上,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機率就會增加。「居家血壓」測量方式是採用722原則;連續7天、早晚2個時段、每個時段測量2次(左右手各測量1次),每次間隔1分鐘,並取其平均值。連續7天測量結束後,共會有14個平均血壓值,再將紀錄交由醫師評估是否有高血壓即可。
確診為高血壓時,先經醫師評估決定是否需要吃降血壓藥,也須調整飲食習慣,以低鈉、清淡為主。現代人大多外食且精緻飲食,鈉含量容易攝取超標,建議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6公克、鈉離子低於2400mg,約1茶匙左右,加上運動533,可依據個人體力挑選如快走、騎腳踏車、慢跑等運動,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並且戒菸酒、控制熱量攝取,檢視是否有其他如體重過重或膽固醇偏高等問題,並同步改善,持續一段時間就能穩定控制血壓,下降約10mmHg的血壓值。
若長者本身有在服用處方藥物,但又想補充保健品,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是否有併用風險。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有針對40歲以上民眾進行公費的成人健康檢查,其中就有包含血壓及慢性代謝疾病的檢查,每3年可免費檢查1次,根據檢查結果找出疾病或代謝問題,建議民眾不妨多加利用。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常春月刊,「確診高血壓新標準130/80!醫示警「不量不知道」生活4招預防」,網站來源: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qoQmk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