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週報網頁

台灣人第四大缺乏的營養素:鐵質

147_台灣人第四大缺乏的營養素:鐵質

講到缺鐵,常常是許多人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女性,根據統計,平均每2位女性就有1位鐵質攝取不足;衛生福利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顯示,鐵質是台灣人第四大缺乏的營養素!鐵除了可以幫我們從肺部,經由血液,攜帶氧氣,給予需要氧氣的部位,缺鐵還可能影響記憶力跟學習力,並且缺鐵是血紅素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引發各種不適。

女性剛開始有生理期時,荷爾蒙尚不穩定,血量也會非常多,此時流失太多血就可能造成缺鐵;而女性如果懷孕,腹中胎兒身上包含鐵在內的所有營養素都是來自母體,同樣可能因懷孕導致缺鐵情況加劇。

除此之外,有些疾病以會導致持續出血和失血,例如,消化性潰瘍、腸胃道癌症或嚴重痔瘡,只要流失掉過多的血液,就可能出現貧血症狀。

該如何正確而有效的補「鐵」?補鐵的方式以攝取足量的天然原型食物為主,並搭配正確的飲食習慣,就能提高鐵質吸收率。

1.不偏食,徹底遠離垃圾食物
現代人習慣吃取得容易的加工食品,如泡麵、餅乾、麵包、甜食等,雖然方便好吃,但只有滿滿的熱量也缺乏營養。若已確定是缺鐵造成血紅素不足,甚至引發缺鐵性貧血,務必要遠離垃圾食物。

2.咖啡因攝取應與飲食間隔2小時
飲食時機也相當重要,如咖啡、茶類或可樂中含有單寧酸、草酸、咖啡因,會降低食物中鐵質70〜80%的吸收率,須避免在飯後2小時內飲用。

3.含鐵食物與維生素C一起吃
水果裡富含的維生素C,可以使鐵質吸收率增加3至6倍,建議能夠將水果入菜,或飯後接著吃水果,以提高鐵質攝取後在身體的吸收成效。

4.動物性鐵質吸收率較高
若身體並無其他影響鐵質吸收或導致流失血液的疾病,只要具備正確的飲食觀念,即可透過健康飲食的方法攝取足夠的鐵質。

鐵質分為動物性的血基質鐵和植物性的非血基質鐵,都能夠被人體吸收,其中前者的吸收率較高於後者,這也是為什麼缺鐵性以吃素者為眾的原因。她提醒,素食者只要多吃顏色豐富的天然原型食物,就能改善缺鐵問題。

常見的「高鐵」食物,包括紅豆、花豆、綠豆、黑豆、黃豆、扁豆、鷹嘴豆等全榖雜糧類,以及腰果、開心果、杏仁果等堅果類。而每餐攝取豆類蛋白質,不僅能攝取到鐵質跟讓血球生成的原料蛋白質,同時還能補充到多種營養素。

建議可以將全穀類混入白飯一起煮,每日吃1至2餐全穀飯,再搭配深綠色蔬菜,以及每週1至2次的海藻或海菜類食物,即可當作日常的鐵質攝取,也可以每日吃5到10顆堅果當作補充。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Heho健康,「台灣人第四大缺乏的營養素:鐵質,如何從飲食去補鐵?」,網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26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