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週報網頁

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治療,7項不開藥的處方簽

92_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治療,7項不開藥的處方簽

異位性皮膚炎有個別稱:濕疹(eczema)。據統計,約5~20%的兒童為此所苦,比率逐年上升。大多數孩子在5歲前發病,女生略多於男生。大多數會因特定食物、吸入過敏原、溫濕度改變、感染,甚至心理壓力,造成急性發病。

基因、免疫失調、過敏 讓部分異位性皮膚炎難治癒

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症狀就是皮膚乾燥及發癢。據統計,60%的孩子在1歲前發病,5歲前幾乎85%的孩子已出現症狀。新生兒~2歲的孩子,易在臉頰、頭皮、耳殼及四肢伸肌表面,出現紅色搔癢,合併滲液、脫屑及痂皮的病變,通常尿布區域皮膚反而正常。

2~16歲的孩子,滲液現象減少,代之以在肘前區及腿彎部出現苔蘚化斑塊,甚至在手肘前端、腳踝及脖子也會出現。尤其脖子兩側,會出現特殊的脫屑及網狀色素沉澱。異位性皮膚炎孩子體內成分分析,發現鈣、鎂、銅、鋅、磷較低及重金屬鉛、鎘、砷偏高。

成人則表現為更局部的苔蘚化斑塊,分布在肘前區、腿彎部、脖子及臉。輕度的病患皮膚狀況好好壞壞;中重度的病患則一定需要治療才能緩解。高達8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E上升,偶爾可見嚴重患者免疫球蛋白E濃度卻是正常。

近年來醫學研究更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是絲聚蛋白(filaggrin)基因的突變,導致皮膚角質層功能缺損、保濕度下降,進而導致嬰兒時期就開始出現皮膚乾燥與皮膚炎,之後再由於免疫失調與過敏原致敏化,導致症狀長期反覆發生。

減緩發癢不適,清潔患處後選用質地黏稠的潤膚乳來保濕

治療策略首重保濕及局部藥膏治療,嚴重的話考慮光療或口服藥物治療:

1.平日照護,發癢皮膚首重保濕

黏稠的乳液比含水量高的乳液佳。保濕要做到洗完澡或洗手後,趁皮膚未乾燥前,趕快塗一層黏稠的潤膚乳液(cream)或凡士林,1天至少塗抹2次。清爽、含水量高的潤膚乳液(lotion)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反而會愈擦愈乾燥。洗澡水不可以過熱!儘量只用清水沐浴,不用肥皂。

2.藥物治療,同時搭配黏稠的乳液

輕中度症狀,首選藥物是塗抹低效價類固醇,1天1~2次,持續2~4週;效果不佳時則改為中高效價類固醇但避免在臉部、會陰部、生殖器部位,與對磨部位如腋下、跨下等處使用。

含菸鹼醯胺(編按:維他命B3)的乳液,可以大幅增加保濕效果,減緩異位性皮膚炎乾燥症狀。如果已經改善,塗抹次數應減至最低次數及改回較弱效的類固醇,以免引起血管擴張、紫斑、痤瘡、毛囊炎、皮膚萎縮及皮膚變薄的可能副作用。

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藥膏治療效果通常不好,可考慮紫外線B照光治療及口服免疫抑制劑治療,但小小孩這兩種方式並不建議。此外,近年還有濕敷療法(WetWraptherapy)及皮下注射單株抗體藥物(杜避炎,dupilumab)的治療方式。

異位性皮膚炎不開藥的7項處方箋

1.近年來的基因營養功能醫學研究顯示,益生菌對於預防異位性皮膚炎上,有一定的角色。

2.每天補充維生素D,可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在冬天急性發作。兒童維生素D缺乏程度,和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度有相關性。

3.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普遍有鋅、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及類視色素(retinoid)不足的現象。

4.如果每天給予400國際單位(IU)維生素E,可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5.維生素C缺乏,會造成神經醯胺(Ceramide)減少,而進一步惡化異位性皮膚炎。

6.實驗證實白藜蘆醇、槲皮素、γ次亞麻油酸能減緩發炎,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7.補充類黃酮、β胡蘿蔔素,可減緩異位性皮膚炎。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康健,「異位性皮膚炎好不了,5種營養素助改善」,網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