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潔牙,我們忽略了甚麼?
寶寶新生的潔白乳牙相當可愛,但不少孩子卻陸續冒出一顆顆黑黑的蛀牙,3歲起,齲齒發生率急遽升高。在台灣,3歲幼童平均蛀牙2.73顆,而鄰近的日本只有半顆左右。一場台日醫師交流的活動中,日本醫師提到,目前日本孩子的平均齲齒顆數又再往下修,長期以來,我們在幼兒的牙齒健康照護上,忽略了哪些事?
孩子的乳牙健康很重要,一旦蛀牙,可能因為發炎腫痛影響進食、咀嚼、營養攝取,還有發音與美觀。萬一情況壞到拔牙,可能進一步使鄰牙傾斜長歪,未來恆齒排列也會變得亂糟糟。
日本投入資源推動篩檢,台灣補助塗氟但不具強制性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理事長、順源牙醫診所醫師王棟源說,在防治蛀牙率方面,一般國家在公衛政策上優先使用氟化物,如塗氟、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氟錠等,但日本政府投入資源推動強制篩檢,致力從源頭預防。他們在政策上要求幼兒1.5歲、3歲等階段進行牙科檢查以及接受衛教指導,內容包括糖分控制、營養建議、刷牙與用氟教育等,「如果孩子沒有按時來檢查,衛生部門的追蹤電話就來了。日本醫師當時提到的最新數字是,學齡前幼童齲齒的平均顆數,已從10年前的4.7顆降至0.5顆」。
對照台灣,國民健康署推出的《兒童健康手冊》提醒家長每半年帶孩子看牙醫及塗氟,心理及口腔衛生司更補助0~6歲孩子每半年塗氟1次,低收戶、身障者、原住民地區與偏鄉離島地區幼童每3個月1次。「不過這些政策都不具強制性質,對於整體檢查率提升以及齲齒率降低的助益相對有限,」王棟源說。
為及早搶救孩子的口腔健康,健保將給付醫師為孩子塗上玻璃離子體,以遏止蛀牙的發生。新制雖然仍然不具強制性質,但至少在預防上又邁進了一步。
長第一顆牙就該塗氟,不少家長忽略這個檢查好時機
家長對於嬰幼兒口腔照護的觀念絕對是預防齲齒的重要關鍵。孩子沒有定期檢查牙齒,就是容易被忽略的環節之一。一般來說,多數寶寶6個月大左右就會長出第一顆牙,一長牙就要塗氟,並且每半年到牙科塗一次。氟參與生成氟磷灰石,能形成較堅硬的牙釉質而達到抗齲作用;氟還能抑制細菌發酵,減少牙周有機酸生成,因此能保護牙釉質。定期塗氟,也可順道檢查是否有咬合不整或其他口腔問題。
然而,衛福部最新統計,2019年,我國0歲孩子高達8成以上沒有塗氟,1歲與2歲幼兒有3~4成未塗,3歲幼兒約2成,4歲幼兒1成多,但5歲幼兒又增加到2成多沒有塗氟。實際的牙齒檢查率又比塗氟率更低,因為不少塗氟服務是直接進到幼兒園執行。很多人以為孩子蛀牙就不用再塗了。「這是迷思,」他說,即使已經蛀牙,塗氟依然可以防止齲齒繼續下蝕、避免缺牙與影響齒列。
家長對於幼童口腔清潔常有的疑惑其實不少,超過3成的家長對於幫孩子潔牙的效果沒有信心。以下是調查結果的重點列舉:
1.逾3成幼兒每日刷牙次數不足
正確的觀念是,小嬰兒未長牙時,家長可先以紗布沾水清潔口腔;開始長牙後,可用紗布沾水與薄薄一層含氟牙膏清潔牙齒。每天潔牙至少2次,最好每次吃完東西就刷,且睡前務必要刷。
2.近4成幼兒缺少最關鍵的「睡前潔牙」
睡前是最關鍵的時段,因為睡覺的長時間會減少唾液分泌,使口腔細菌更易滋長。因此每天至少刷2次牙,其中一定要包含睡前。
3.1/5家長不清楚孩子使用的牙膏是否含氟
牙膏含氟才能有效預防齲齒,家長應選擇含氟濃度1,000ppm~1,500ppm的牙膏為孩子潔牙。
4.6成幼兒刷牙時間可能不足
醫師一般建議參照貝氏刷牙法,2顆、2顆刷,並且注意牙齒鄰切面刷乾淨。依這樣的程序來看,如果家長為孩子刷的時間過短,可能清潔的不夠乾淨徹底。
5.近4成幼兒從來不用牙線
醫師建議清潔口腔應包含刷牙與使用牙線,不會用牙線的人可以改用牙線棒;清潔口腔時,先刷牙或先用牙線都可以。
6.逾2成幼兒沒有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能及早發現問題,因此家長可利用政府補助嬰幼兒每半年塗氟1次的機會,選擇去牙科塗氟,順便請牙醫師檢查與治療,一舉數得。
7.近6成家長不確定是否要窩溝封填
窩溝封填又稱溝隙封填,是指針對臼齒上的細小縫縫填充特殊樹脂材料「窩溝封劑」,藉此阻擋食物殘渣與細菌入侵,降低齲齒發生率。黃茂栓說,目前政府僅補助學齡兒童恆牙的4顆第一大臼齒封填,未涵蓋乳牙。家長可評估需要性,帶小小孩去自費封填乳牙臼齒,長1顆就可先填1顆;但如果平時就很勤勞於清潔口腔,也未必要在乳牙階段就進行封填。
嬰幼兒口腔健康有城鄉差距
口腔健康方面也出現城鄉健康不平等,不過,並不是非都會區的家長照護上較不認真,只是衛教或就醫資源上可能還有強化空間。「牙醫界長期推動縮短城鄉健康不平等的醫療照護方案,但彌平各種資訊與資源的落差並不容易,這確實是國內齲齒防治需要持續關注的課題。」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康健,「日本3歲兒平均蛀半顆牙、台灣2.73顆,我們忽略了什麼?」,網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