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消毒後,再擦護手霜!保護皮膚不生病!
疫情持續延燒,隨身帶著「乾洗手」或是「酒精」來消毒,已經變成人人必做的防疫措施。但其實頻繁使用酒精消毒,容易讓皮膚失去原本天然的保護屏障,病菌可能會更容易附著在手上。
根據美國多個醫學會制定的《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MMWR2002),其中提到,皮膚是一個「動態」的保護屏障,不是只有角質層、皮脂層這種簡單的分類而已,皮膚要保持「活性」,才能讓病菌不容易入侵。
《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中也有提到,在頻繁的消毒之後,手部的皮膚會失去3種保護自己的能力:
1.角質層的蛋白質變性,降低角質細胞凝聚力、含水結合能力。
2.破壞皮膚的油脂保護層,讓原本的保護屏障脫落。
3.改變皮膚菌群,導致更頻繁的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的生長。
就像腸道菌叢也有分成好菌、壞菌一樣,其實菌叢要「多樣性」、達到自體的「平衡」,才能真正讓皮膚變成保護屏障,而不會形成被壞菌攻擊的第一線。研究統計,會有30%左右的人,因為消毒劑造成手部的皮膚破損、受傷,導致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增加。
所以這份《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也特別提到「如果醫護人員因為勤洗手而造成皮膚炎,反而有感染的疑慮」,而建議醫護人員在洗完手、消毒完之後,要擦上護手霜,增加皮膚的保水度、修復因為洗手而受損的皮膚;也讓皮膚上的正常菌叢不會「不健康」。
而至於有些人會擔心,「護手霜會不會反而成為病毒附著的來源」,其實護手霜的質地不容易讓病菌附著,如果在擦護手霜之前,都有先洗手、護手霜有好好保存,而且用擠的,不是用塗抹的,其實不太需要擔心感染的問題。
洗完手、消毒完的保護措施:
1.濕洗手對於皮膚的保護絕對優於乾洗手;所以使用肥皂會比酒精來得好,但建議可挑選「弱酸性」的肥皂。
2.洗完手/使用完乾洗手之後,請先把手「擦乾」,或是「等待手部乾燥」。
3.確認手部乾燥後,馬上擦上護手霜。
4.選擇含有「鎖水分子」(凡士林),及「吸水分子」(尿素、甘油、山梨醇)的護手霜。
5.如果皮膚上已經有傷口,可以先擦皮膚藥物再擦護手霜。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Heho健康,「防疫生活對策/酒精消毒後,再擦護手霜!保護皮膚不生病、病毒不容易入侵」,網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7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