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週報網頁

舒緩及預防運動後的肌肉痠痛

64_舒緩及預防運動後的肌肉痠痛

乳酸堆積與你認知的不同

運動完隔天總是會有肌肉緊繃、痠痛感,一般人總以為「乳酸堆積」導致,不過員生醫院物理治療師莊富伍表示,乳酸堆積並不會造成隔天不適,乳酸於運動完約6至8小時後就會被排除。

什麼是延遲性肌肉痠痛?

研究提出造成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理論有很多種,包括發炎理論、肌纖維損傷理論、肌肉痙攣理論,又以肌纖維損傷理論較被專家接受。

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是一種微小的肌肉損傷,目前認為主要機制是由於不習慣的運動或離心運動、過高的運動強度後6-12小時,導致肌肉細胞產生超微結構損傷。在肌肉細胞產生損傷後的48-72小時,疼痛值會達到最高峰,這也是為甚麼我們運動2-3天後會產生鐵腿的現象,而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症狀大概會在5-7天後消失。

延遲性肌肉酸痛臨床症狀包括:

1.肌肉力量能力下降、
2.肌肉角度受限、
3.肌肉僵硬、
4.肌肉腫脹
5.肌肉相鄰關節的用力模式改變,

而痠痛持續超過一週時若未改善,則建議就醫判斷。

緩解延遲性肌肉酸痛的方法:

1.冷水療法

肌肉酸痛為產生發炎反應,泡冷水能達到降溫效果,避免達到腫脹的問題。研究發現水溫在11–15°C之間持續11–15分鐘可產生最佳結果,不同的結果肯定會因不同的研究設計而產生偏差,包括水溫的差異、先前的運動負荷、浸入深度、干預時間,因此每個人的有效程度不一。

2.熱療

若發炎初期(運動後24-72小時)使用熱療(熱敷)會加劇腫脹,因此在發炎初期不建議使用,可在疼痛高峰期後的恢復階段使用,並促進循環和組織的修復。

3.運動最有效果

許多運動選手運動完後都會收操,運動(低強度運動運動、伸展)是避免、緩解延遲性肌肉酸痛最有效的方法,鼓勵劇烈運動完後可以做一些拉筋、慢走、動態伸展等低強度緩和運動。

如何預防延遲性肌肉酸痛發生?

若要避免運動後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可於運動前先進行動態熱身,動態熱身結合運動項目中的運動進行伸展,例如:

1.開合跳
2.抬腿跑
3.抬腿踢屁股

動態伸展會讓運動的關節和肌肉在伸展的過程,主動參與整個活動度變化,來提升肌肉的柔軟度、關節的活動度,這些運動能喚醒肌肉,讓關節有較好的活動度以避免運動後的痠痛和受傷的問題,此外,運動前先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可提高身體的呼吸效率,促進血液循環。

另外熱身時也可以進行低負荷重量的運動,藉由重量去刺激神經跟肌肉的整合,讓身體慢慢適應運動時的強度。

如何區分肌肉拉傷還是延遲性肌肉酸痛?

做完運動當下,肌肉拉傷的症狀為休息沒有運動時肌肉疼痛,且晚上會痛醒,此外,若做動作當下就會產生不舒服,甚至痛到無力、有明顯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為肌肉拉傷,至於延遲性肌肉酸痛則是訓練2-3天才會產生不舒服,一個禮拜後症狀就會消失。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Heho健康,「運動隔天肌肉痠痛不是因為乳酸堆積!4招舒緩延遲性肌肉痠痛」,網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