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疼痛、痠麻是「關節發炎」還是「神經壓迫」?
家中長輩常常身體這邊痛、那邊痛,往往不清楚到底是骨頭關節出問題,還是神經被壓到。有些人是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變舒緩,有些人則是活動時間越長痠、麻、痛反而越來越嚴重。骨科醫師解釋:「確實這兩個問題都是以不舒服、疼痛、痠麻來表現,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發作』的時間。
關節發炎
如果是局部的關節、肌腱、韌帶在發炎,通常病患都是自我描述「早上起來很不舒服,走一走會好一點」,或是「休息後剛站起來會特別痠痛,但再走一走就沒這麼痛」。對此,這種狀況多半是發炎、退化的問題。不論是在肩膀、手指腳趾、髖關節或是膝關節,在人體不活動時會慢慢發炎沾黏在一起。身體起來動一動,或是熱敷、暖身拉筋一下,把沾黏鬆開了,身體就不會那麼不舒服。但要注意的是,患者可能中間又休息一段時間,再開始活動又會有點不適,再活動一下後狀況又會好一點。慢性發炎多半可以忍受,甚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不應該有痛就吃止痛藥,但是沒有趕快『消炎』,一旦反反覆覆的疼痛變成慢性發炎,骨刺就會長出來。等到骨刺形成,可能就沒有辦法用藥物、復健、推拿來讓骨刺消失了。」
神經壓迫
如果是神經壓到造成的疼痛、痠麻,有可能是肌肉緊繃、姿勢不良等造成的神經被卡住、壓迫等等,最典型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就是如此。神經引起的問題,通常都是屬於「物理性」的直接被壓到,患者的症狀表述與發炎明顯不一樣。這類患者即便活動後,症狀可能會更嚴重。因為活動時脊椎受地心引力影響,脊椎間的軟骨越凸越厲害,神經就越壓越嚴重。隨著走路、活動的時間越長,會越來越不舒服。
資料來源:商研院整理自Heho健康,「身體疼痛、痠麻是「關節發炎」還是「神經壓迫」?骨科醫師:發作時間往往是判斷關鍵」,網站:https://heho.com.tw/archives/138934